简介:
东北大秧歌起源于民国中晚期,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因地区不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地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及鼓子秧歌等等,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舞者扮演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道具而舞。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分别称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而《小场》为两三个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或歌舞小戏。一九四二年以后,在陕甘宁地区出现了蓬勃的群众性“新秧歌运动”。东北的吉林是汉族人口较集中的地域,尤以怀德县为中心,它有得天独厚的地域特点:范家屯的八大泉眼,优质地下水以天然、清澈,甘甜而名噪全国大江南北与长城内外;原中国最大的糖厂就坐落在这里;东北三省最大的骡马交易中心也落户在范家屯,范家屯也自然成为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名镇了。东北大秧歌也自然得以传承、发展和创新。东北大秧歌早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的内容。我的爷爷--李洪生,他把京剧《打渔杀家》移植到东北大秧歌中《小场》中来,改编成跑船节目,十分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我的父亲--李文平在我爷爷的传承下,又有了新发展,他又创编了《老汉推车》节目及临终前又创编了《瞎子模杆》、《老汉背妻》等一并融入东北大秧歌中《小场》表演中来,使得东北大秧歌内容更增添了丰富多彩的魅力和可观性,使东北大秧歌这篇黑土文化真正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又自觉参与的文化大餐。我继承了爷爷、父亲对东北大秧歌的艺术遗志。我在长期从事业余秧歌活动中又有了新发展,编了《跑驴》、《天女散花》等新节目,更充实了东北大秧歌的生命力,我也被当地群众称为东北大秧歌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主要传承在公主岭市,公主岭市地处吉林省中西部,东辽河中游右岸,是吉林省交通运输的咽喉要道,交通发达,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在社会经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007年12月,经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申请,国务院批准,公主岭市破格提升为国际AAAA类城市,享受国际进出口城市优惠待遇。
历史渊源:
秧歌这种舞蹈文化起源于民国中晚期,相继传播于中国北方区域,是汉族人民最具典型的娱乐文化形式之一。有陕北秧歌、河北地秧歌、山东胶州秧歌、鼓子秧歌、号子秧歌等。
一九四二年,在陕甘宁边区曾掀起蓬勃突起的群众秧歌运动。
全国解放后,人民群众欢声雀跃,自发性地舞起了大秧歌,抒发获得当家做主的欢乐之情,这给大秧歌的文化艺术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基本内容:
舞者,腰拴彩绸,手持小扇,扭动身肢,脸涂粉彩,随着唢呐悦耳之音与震天欲聋的大鼓之声,有节奏的欢快跳跃,再加锣等打击乐韵,舞动起来十分精彩,引人入胜。
后来又增添了小场的精彩节目演出,故而使得大秧歌更加成了民间一项曲型的文化名牌。
主要特征:
东北大秧歌小场表演节目的主要特征,归属哑剧中的范畴,完全靠演员的形体表演,以动作表现替代语言。演员要根据所扮演的人物进入角色,充分发挥人的喜、怒、哀、乐、忧、恐、惊的七情,进入角色做到人物、道具的相互贯通,以形代言,以动见情,胜似无声唯有声。演员务必做到神形兼备,以情感人,以艺引入,以形体的调动而感人,表演要达到真实、有趣、滑稽、可笑,深入观赏者心田令其久而不忘。
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东北大秧歌起源于中华民国中晚期,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有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的经典节目融聚在里边。
2.它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是我北方地域劳动人民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
3.它借鉴和模仿了很多戏剧中的表演精华。如上海的哑剧,北京的京剧,安徽的黄梅戏等等。以东北人的粗犷、豪爽为基调,有东北大秧歌自身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4.具有汉族文化的特殊性。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道具:驴型、车型、船型、竹杆、花篮、棒槌
服饰:戏剧行头(统称)包括胡须、长衫马甲、船桨等
化妆:化妆油彩、白粉、面红粉、唇膏、眉笔等
作品:《跑驴》、《老汉推车》、《瞎子模杆儿》、《跑船》、《老汉背妻》、《天女散花》
传承谱系:
第一代:李洪生
第二代:李文平
第三代:李秀春
以上三代人一直居住在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内
注:两位前辈均故去多年,无法追记有关事宜。
主要传承人(群体):
李洪生(系现第三代传承人之爷爷)——已故去多年
李文平(系现第三代传承人之父亲)——已故去多年
李秀春,女,现年60岁,现为东北大秧歌第三代传承人
技术支持:中诺科技